官渡之战双方兵力 官渡之战,曹操的兵力到底是多少

官渡之战双方兵力 官渡之战,曹操的兵力到底是多少

官渡之战,曹操的兵力到底是多少

官渡之战,袁绍有军十万。曹操兵力,史载:兵不过万,伤者十二三。曹操能打的人,还不到一万。一万对十万,曹操最后赢了,所以这一战在后世眼里,曹操胜得相当名气。然而,三国之后千年,安徽出土的一座古墓,足以颠覆人们对这一战的历史认知。二十世纪末期,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安徽亳州发掘出土了曹氏宗族墓。这一考古发现,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后十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曹氏宗族墓,是汉末曹氏一族的宗族墓群。曹氏宗族墓中,出土了众多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其中有一种,就是刻有文字的石砖。这些石砖,是由泥土和水后风干形成,在石砖达到一定硬度后,当年的曹氏宗族人员,在石砖上刻下各种文字,然后继续风干,直至石砖彻底固结。后来,这些石砖部分被毁,部分遗失,但也有一部分成为了随葬品。出土的宗族墓里这批石砖,就是当年成为随葬品的石砖。

根据石砖的出土情况和上书文字,发现当年在石砖上刻字的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人,是当时的普通百姓,劳动人员,以及失去人身自由的依附民和奴隶;第二类人,是当年曾经做过官,后来因犯了错误,被惩罚充当劳役的犯人;第三类人,是一些大小官吏。期中,在第三类人刻写的石砖里面,有这样一块石砖,上面刻写了一句和官渡之战有关的话。

官渡之战双方兵力

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真实有多少兵力资本

袁绍号称80万,实际兵力在20万以上。

曹操号称有20万,实际可用调度的兵力才5万多。原袁绍的一个重要谋臣许攸不得志,叛投曹操,并建议曹操夜袭乌巢,烧了袁绍的军粮,成为关键先生。

官渡之战双方兵力

夷陵之战双方兵力

蜀汉兵力5万,东吴3万

夷陵之战是三国初期非常关键的一场战役,最后是东吴防守反击成功,顺利击败刘备大军。不过因为演义的关系,很多朋友都误以为当时刘备派出了70万大军,而东吴只有20万军队,双方兵力从数字来看简直就是一场没有悬殊可言的战役。但最后陆逊却以少胜多,完成了这场奇迹之战。其实这对双方兵力数字的统计并不准确,刘备根本没有那么多士兵,双方交战时,实力是旗鼓相当的。那下面就来揭秘夷陵之战关于兵力的真相,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夷陵之战依然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实际上,夷陵之战根本不是以少胜多,在这场战役中,其实陆逊的兵力不比刘备少!

1、刘备共有多少兵力

首先,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夸大了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兵力。按照介绍,关羽被杀后,刘备兴兵讨伐东吴,总共调集了70多万大军。与此相对应的是,东吴前后累计投入20万大军。因此,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夷陵之战,可谓是一场总兵力接近百万人规模的大战。并且,在结果上,是陆逊以少胜多,击败了拥兵70多万的刘备。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将夷陵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相提并论,也即一起归纳为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但是,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夷陵之战却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也即陆逊的兵力并不比刘备少。

对于夷陵之战,多数持不是“以弱制强”之战论者,所强调的一条重要依据,是《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中的“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的记载。

《三国志》注引《魏书》中记载:“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在夷陵之战前,孙权为了不两线作战,已经向曹操父子假意归降了。在此基础上,等到刘备兴兵讨伐东吴的时候,孙权上书给魏文帝曹丕,告诉他刘备率领4万兵马来进攻我了,言下之意,自然是希望曹丕可以支援东吴。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既然是向曹魏求援,孙权显然不会少报蜀汉大军的数量。换而言之,对于刘备一方来说,兵马应该不超过4万人,如果超过的话,孙权一定会如实甚至夸张蜀军的数量,以此促使曹魏支援东吴。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夷陵之战中,蜀汉一方除了益州调集的兵马,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人。

2、吴国兵力分析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东吴一方来说,《三国志·陆逊传》中记载:“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由此,在夷陵之战中,陆逊麾下共有5万大军,这在兵力规模上,自然是不输刘备的。

更为关键的是,陆逊的5万大军,几乎是全数可以调动的,而就刘备来说,因为需要防备北面的曹魏,所以给黄权分出一定的兵力,这导致其实际能调动的兵力,反而还不如陆逊。夷陵之战前,黄权曾劝谏刘备应当坐镇后方,不过,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任他为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刘备自己在江南前线。

3、双方其实势均力敌

最后,在夷陵之战中,正是因为和刘备兵分两路,所以,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军队无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领部下投降于魏国。对此,在笔者看来,这说明黄权率领的兵马,并没有和陆逊展开正面的较量。换而言之,在夷陵之战中,陆逊能够充分调动的兵马,是超过刘备一方。在此基础上,夷陵之战自然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更不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役。

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前,蜀汉总共只有益州全境和荆州三郡,而就东吴来说,不仅在荆州拥有数个郡,还拥有扬州、交州等地。而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失去了荆州三郡,只有益州这一州之地(所以诸葛亮强调益州疲弊),东吴则几乎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郡县,从而拥有荆州、交州、扬州这三个州的疆域。从疆域领土和人口兵力上来看,夷陵之战爆发时,东吴的整体实力是要明显超过蜀汉的,当然,孙权之所以在一开始求和,主要还是因为担心曹魏趁机攻打自己,也即孙权真正害怕的是曹魏,而不是蜀汉。

当然,尽管陆逊的兵力不少于刘备,不过,陆逊在夷陵之战中的高超指挥才能,还是不容忽视的。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方情况,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

官渡之战双方兵力

官渡之战双方将领

官渡之战”主要人物是: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官渡之战双方兵力

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哪个大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那一场大战的含金量更高?

含金量的标准必须要先给定下来,否则没法讨论。

标准就是对之后历史走向的影响,不做价值判断只做客观评价。赤壁之战的意义更大一点。论据有三:

1.大格局上看:官渡之战是北方统一之战,赤壁之战是南北分裂之战

官渡之战,之所以没有提前爆发,主要原因是袁绍没有统一河北。如果袁绍提前统一了河北,他根本就不会给曹操机会,早就以河北精兵逐鹿中原了。

但是,等袁绍统一了河北,曹操也基本搞定了中原,至少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了中原根据地。所以,曹袁之争,争的是中原霸主和北方天下。

战争的结果是袁绍战败,随后袁绍的那些儿子们又不争气,于是曹操统一了北方。

统一北方的曹操,有些飘了。他想立即结束天下纷乱,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举国统一,再造一个汉家盛世,或者曹家盛世。所以,很仓促地发动了征南之战。

曹操很能打,而且曹操运气足够好。

南方天下有两股势力,一个是荆州刘表势力;一个是江东孙权势力。所以,曹操要对付两股势力。

但是,刘表死后,荆州立即投降。所以,曹孟德真的可以高兴地脱衣服跳舞了,因为干掉江东就能一统天下了。而且,曹操已经据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横槊赋诗,他马上就会成为千古风流人物。

但是,赤壁之战,孙刘两家联盟,硬是击溃了曹操的二十多万大军。曹魏集团,不仅没有占领江东,而且也没有彻底拿下荆州。荆州,基本就被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家给分了,而且曹操分得也不多。

赤壁之战后,就是天下三分的形势。但是,也可以看作是南北对峙的局面。北方是雄踞中原的曹操势力,南方是孙权的江东政权以及刘备的益州政权。

所以,赤壁之战在大格局上,影响更大。

2.大趋势上看:赤壁之战开启了南方政权的独立存在

三国以前,南方政权从来没有独立存在过。

楚战国横跨江淮,而且推进到了黄河流域。始皇帝扫荡天下,基本上就没把长江看作天险,不仅跨过长江而且打到珠江和南海。汉帝国的吴楚七王之乱,也没能持续多长时间,就被平定了。即便是西汉末年、东汉末年,南方都没有独立政权的存在。南越武王赵佗一支,只能算是岭南的化外割据政权。

但是,赤壁之战后,就不一样了,南方政权开始独立存在。

主要的南方政权东吴,有国六十多年,20年算一代人的话,东吴基本上存在了三代人。三代人,能改变很多事。

西晋统一,只是把南方政权暂时性地纳入麾下。五胡乱华以及冠带南迁后,南方政权就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不仅北方政权很难消灭它,而且南方政权屡屡向北图谋,它还要统一北方。

而这个局面的产生,应该开始于赤壁之战。而官渡之战却没有形成中原政权和河北政权的长期对立,仅是北方的一场事势相激的局部战争和阶段战争。

3.大开发上看:南方政权的存在有利于南方的开发

如果赤壁之战,曹操胜利,那么长江领域的地位仍旧是黄河领域的附庸。黄河领域的中原会越来越强,而长江领域的江东与荆州只能作为配角。

但是,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就不会这个样子。因为任谁都不能再把江东和荆州看作附属的存在,而且必须要高度重视。

曹魏和司马晋为了攻灭东吴,在江淮一带垦荒屯粮,就干了三十多年。江东政权为了防备北方的入侵,也不敢掉以轻心,也是拼命地自我发展。在竞争形态下,南方得到了快速而深刻的开发。

同时,作为独立政权存在的南方,有利于加速内部整合。世家大族成为举国豪门,东吴皇室拼命地治理南方,所以南方的人才会留在本地,而不是想着跑到洛阳。西晋统一之后,南方不仅没有成为北方的负担,而且开始向洛阳政权输送人才。

而这个局面也是赤壁之战奠定的。官渡之战后,河北并没有因为加入中原而加快开发的进度。

官渡之战前,河北已经开发,但是开发的力度随着中原的崛起,只能再次降下来。因为国家毕竟不能自己分裂出两个中心。所以,后期河北胡化,也就不足为怪了。顶级的士族豪门肯定属于洛阳,而河北的精英人才也会跑到洛阳。

(143)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仅允许本站作者评论

评论列表(3条)

    联系我们

    邮件:邮件:kez888@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3: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