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李政道 杨振宁和李政道谁的成就大

杨振宁和李政道 杨振宁和李政道谁的成就大

杨振宁和李政道谁的成就大

1、宇称不守恒是李政道的最大学术成就,却不是杨振宁的最大学术成就。杨振宁的最大学术成就是发表在1954年的杨-米尔斯方程,是杨振宁和他的助手米尔斯一起完成的。这个方程为从事粒子物理与场论工作的科学家们构建了一个数学框架,在这个框架下粒子物理的“元素周期表”标准模型得以建立了起来,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涉及到粒子相互作用的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也在这个框架下得到了统一。这是二十世纪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成就。这项成就的伟大已经不能用诺贝尔奖去衡量了,包括李政道本人也认可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2、李政道和杨振宁谁的成就大?李政道在学术上与杨振宁无法相提并论。杨振宁在近代物理学上的地位,可以排进世界前而李政道连前五十都进不了。虽然他们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李政道除了和杨振宁一起合作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以外,达到诺贝尔奖水平的成果没有,而杨振宁除了宇称不守恒定律外,至少还有三项甚至更多诺贝尔奖级别的学术成果,只是诺贝尔奖在同领域内不会把奖项发给一给人才没有再次获奖。近代理论物理学许多领域的发展,都与杨振宁有关,杨振宁与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费米一起,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式,即费米——杨模型;与米尔斯合作,提出的规范场理论,确立了杨振宁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奠基人的地位。尤其是杨米尔斯理论,可以说是近现代物理的基石,大统一理论的指路明灯,比宇称不守恒的意义还要重大。在物理学界一致认为,杨米尔斯规范理论是一流的工作,杨巴克斯特方程是二流的工作,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宇称不守恒只能算三流的工作,从这些评价上就可以看出杨振宁在基础物理学上的巨大成就。

3、杨振宁在物理学界地位,从纯粹学术地位上考虑,杨振宁可以直接排在爱因斯坦之后,和狄拉克并列,在薛定谔和海森堡之前。虽然有人将朗道,费曼,杨振宁称为爱因斯坦之后最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但是从他们的学术成就上来看,杨还是要高他们一筹。而李政道的学术成果,虽然在国内来讲非常了不起,但与这些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

杨振宁,李政道有什么成就,后来他们是怎么公开决裂的

杨振宁:一生最大的两个成就就是提出杨-米尔斯场和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从而获得诺贝尔奖。注意,他的成就都是跟别人合作的。

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出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因为名字排序之争。

在第一篇论文投稿时,杨振宁以自己年岁大为由,要求署名在前。由于事出突然,李政道当时虽感到很窘,但勉强答应了。稍后,李政道看了文献,察觉这样做是不对的。在写第二篇论文时,李政道把一些文献给他看,以说明年岁大并不是排名的考虑因素。

而且,李政道又解释,第一篇文章里的两个定理,主要是他证明的,可是他的名字却排在了后面这样不合理。杨振宁被李政道说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第二篇论文名字的排列次序便倒过来了,在第二篇论文中只有一个定理,只有最后的一步是杨振宁想出来的。由于有这样不愉快的经历,李政道后来中止了与杨振宁的合作。

善良的李政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杨振宁竟亲自找来了记者说是自己“在一个节骨眼上,想到了证明‘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思路,而李博士先是反对这种观点,经过我的说服后才同意的”云云。1962年6月,李政道与杨振宁彻底决裂,断绝一切往来。

杨振宁和李政道

杨振宁和李政道谁的成就大

从科学成就的角度上看,杨振宁的主要成就有宇称不守恒,杨米尔斯理论,杨巴斯特方程,宇称不守恒等10多个杰出的科学成果。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而李政道一生当中最大的科学成就就是宇称不守恒,所以这么一进行比较杨振宁的成就更大。

杨振宁和李政道

李政道和杨振宁谁的学术

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学术水平都非常高,很难进行简单的比较。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在物理学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政道是德国科学哲学和物理学专家,他在量子力学、红外光谱学和流体力学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也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杨振宁是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基本粒子物理学、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研究成果。
他也是中国现代物理学开拓者之一。
他们的学术水平和成就都让我们非常敬佩和钦佩。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是怎样获得诺贝尔奖的

杨振宁,1957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他们的这项贡献得到了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

李政道,1957年因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76年因和里克特彼此独立地发现一种称为ψ/J的新粒子,与里克特分享了197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李远哲,由于他在发展化学反应动力学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他与D.R.赫希巴赫和J.C.波拉尼共获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

(163)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仅允许本站作者评论

评论列表(3条)

    联系我们

    邮件:邮件:kez888@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3: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